冬至

冬至,又称冬节、贺冬、冬至节、亚岁,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、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,与夏至相反。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之日,北半球冬至一般都在西历12月21日或12月22日,农历用冬至所在月来定义十一月。
在冬至时刻太阳直射南回归线。冬至日亦是北半球(北回归线以北)一年之中白昼最短,日影最长之一日,北极圈呈永夜状态,南极圈呈极昼状态。冬至之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向北移动,北半球白昼时数日渐增长,正午太阳高度也日渐升高,日影逐渐缩短。冬至虽然是北半球理论上吸收太阳热量最少的一段时间,但因为地球土壤跟海洋释放热量会有时间延迟,大部分情况下最冷的时期不是冬至前后,而是发生在冬至之后,比如说大寒,根据中华民国中央气象局统计,最冷的月份是1月,之后是2月,接下来才是12月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十一月中,终藏之气,至此而极也。”《通纬·孝经援神契》:“大雪后十五日,斗指子,为冬至,十一月中(夏历/农历)。阴极而阳始至,日南至,渐长至也。”可见冬至又代表着一年之末,又十二地支之首支“子”冠于冬至,因此冬至所在之农历十一月又称为“建子之月”。
冬至1
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:
有谚语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,认为冬天寒冷而人体耗热量多故应该多食有营养的食品补充热量。因此有冬至日有食饺子和馄饨的习俗:吃馄饨寓意破阴释阳,表达冬至的新旧交接宇宙混沌状态,更意味亲自开辟世界;而吃饺子又俗称“安耳朵”(挤饺形似耳朵),民间习俗认为冬至日不食饺子会冻掉耳朵,也不利农事收获;另一说食饺子防为纪念药王张仲景。而饺子、馄饨和包子等更会是家庭成员团聚围桌而食,称为“蒸冬”。 当然也有例外,如在四川、山东枣庄流行冬至当日喝羊肉汤的习俗,寓意驱除寒冷之意。各地食俗不同,但吃水饺最为常见。
南宋陈元靓在《岁时广记》提及:“京师人家,冬至多食馄饨。”;
南宋周密在《s:武林旧事/卷三》提及:“享先则以馄饨。”;
清代乾隆年间记载着一段岁时民俗:“冬至、祀先祖,食馄饨,取阴阳胚胎,包孕浑涵。”;
河北《柏乡县志》则提到:“冬至日,作馄饨为食,取天开于子”,混沌初分,人食之可益聪明。”
传说汉末医圣张仲景体念家乡乡民在寒冬中辛苦工作,就在冬至日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药材包在面皮中,作成耳朵模样,给乡民们治病补身,此药方名字叫作“祛寒娇耳汤”,娇耳就是饺儿。
冬至2
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,某些地方有冬至日食汤团、粉糍粑等甜食的习俗:
冬至日会食用以米面制成的圆形食品,即“汤团”、“团子”、“团圆子”(在中国北方称为“丸子”),取圆形象征天与阳,寓意年终团聚。汤团有馅料者用作祭祖,无馅料者用作祀神。沿海地区人民更往往把汤团造成红色与白色以寓意阴阳交泰。冬至食过汤团也象征着年长一岁。除了畅快饮食,民间亦有“晒冬米”习俗,水洗白米后在冬至日的阳光下曝晒,留给日后有病者煮粥食用。
有谚语“若要富,冬至吃块热豆腐。”南方民众流行趁冬至时值农事换年之交的前夕夜食豆腐进补,同时选种,称为“豆腐节”。
江浙一带在冬至食汤团外,还要吃桂花酒酿,并祭祖。
苏州习俗,冬至日家庭成员团聚食团圆饭,如有家人出门也会留一套碗筷悬念,其中饭前祭祝祖先,饭菜有全鸡、全鸭、大青鱼、红焖蹄膀等。此外还有饮冬至酒的习俗,酒水以酒和糖制作,一般是仅冬至面世的桂花冬酿酒,老少皆宜。[10]
南粤,传统广州人过冬至,会拜祖先,饲耗,食汤圆,做腊味糯米饭,宰鸡杀鸭炖八珍(指炖熬八种稀有而珍贵的烹饪原料),而广州外郊乡民旧日冬至日,会喂耕牛食糯米糕、米汁、酒糟、萝卜、菜水等,以犒劳其过去一年的辛勤劳作,与祈盼耕牛在来年能继续为主人换来丰收。
冬至3

Last modification:January 4th, 2022 at 06:17 pm